Sections

换挡:从汽车文化到选择自由 — 我超越社会默认的旅程

没错 —— 那是我。一张我童年时抱着玩具车入睡的照片 —— 或许那时我就已经对汽车文化感到疲惫了?

第一声:一个国家对汽车的执迷

德国财政部长 Christian Lindner 最近透露,他说的第一个词就是“Auto”(汽车)。

这对一位与 Porsche 关系密切的政治人物来说并不意外,甚至曾被媒体质疑过。但其实,在德国长大的人说出这个词也不足为奇。可如果那个词是某种[上瘾毒品]呢?

社会对汽车文化或依赖的这种宽容甚至是盲目,正体现了这个国家对汽车的爱恋与执念。123

明日玩具:从游戏中被潜移默化

德国一直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,其实也让社会变得越来越依赖汽车。而且,人们仍普遍对承认汽车的负面外部性、拥抱无车生活的人带有偏见。这是一种过去时代的遗留 —— 当时汽车不仅是机器,更是家庭成员、理想象征、生活方式 —— 是在乡村人口流失中保持自主与自由的工具。

说实话:并不是所有儿童玩具都是出于善意设计的。可以说,大多数玩具都在无声地让孩子适应我们当下这个消费至上的社会。2

我小时候就拥有好几箱玩具小汽车。而这种“玩具旅程”往往在虚拟世界中延续:很多模拟游戏如《极品飞车》《卡车模拟器》《火车模拟器》,都专注于单一交通方式。

从GTA到现实:关于出行选择的启发

不过,《侠盗猎车手》(GTA)给我的不止这些。虽然媒体心理学家总是强调其中的暴力元素,我却认为这个游戏对我总体而言有正向影响。

哪个更“暴力”?在 GTA 里“借”一辆车、单车、船或飞机 —— 还是在《模拟人生》里强迫一家人生活在一个依赖汽车的郊区

GTA 展现了现实世界出行方式的微缩模型。为什么一定要超级跑车?骑着 BMX 一样很酷。而且谁能想到,“借用”交通工具还能启发我们思考共享经济?现实中我们称之为“共享汽车”,而在 GTA 里,人人平等。

GTA 游戏截图:角色灵活地选择骑车而非开车。每个任务都有最适合的工具。

试驾与物质主义的里程碑

2013年我18岁时,空闲时间都在试驾各类喜欢的车。既是练习驾驶,也是一种激励 —— 买车作为“成年人的第一件大事”,在那之后,也许就是买房。

至少在我成长的法兰克福 —— 金融中心,物质地位被鼓励:市中心的银行家在向上爬,郊区的“SUV都市人”梦想由四周居民维持。他们离开家的方式似乎就是要让人知道:自己开的是“最体面”的车(正如广告教他们的那样)。

2013年我第一次开了 Tesla —— 一辆电力驱动的车,不再是汽油轰鸣。那时我就认定:我的下一辆车就是 Tesla。

站在车前拍照 —— 年轻人标准姿态。但这真的是适合的工具吗?

观点转变:搬到柏林

两年后,我搬到了柏林。就像 GTA,一下子我住在一个拥有丰富出行选择的城市。

在柏林,我学到了不一样的优先级。有着顶尖的公共交通,街角处处都有共享汽车,点击一下就能用(像 Uber,但便宜多了而且你自己开车)。

和朋友们在周末出游?敞篷车!凌晨两点独自回家?最小的车就好。

说到底:我自己的车变成了负担。

荷兰的启发:重新设计_出行方式_

当我搬到荷兰读书时,没想到这会带来什么改变。我的专业是用户体验设计,原以为只是研究数字产品、做原型、写前端代码。

然而我发现:体验设计也能影响日常生活,比如出行方式的选择。作为一名设计师,我开始好奇,荷兰如何将设计原则应用于城市规划,以及我们能从荷兰骑行文化与德荷对比研究中学到什么。45

我曾以为自己是个“车迷” —— 但我学到:行为模式是由我们身处环境中选项的可达性所塑造的。

结果证明:荷兰人把日常出行的“界面”做得很好。 无论你是开车、坐火车、骑单车、推轮椅或步行者,他们都考虑到了。我彻底爱上了骑车,从此把车忘在了脑后。

谁不想生活在一个不论你选择怎样出行,都关心你能否平安上班的国家呢? 这种人性化思维让我心甘情愿在那里纳税。

拥抱选择的自由

正是荷兰人对骑车的日常偏爱(或说是开放的选择自由生态)彻底改变了我的“车脑”。6 荷兰给我讲述了一个新的故事 —— 一个以人为本,而非汽车的城市。原本是来求学,最后变成了通往可持续生活的旅程。我融入了一个把日常骑车视为呼吸般自然的社会。一个,似乎比我的祖国更会使用自己工具的社会。

对我来说,幸福的关键不在于车道里有辆 Porsche,而是拥有选择的自由。 打造一个空间,让车、自行车和行人和谐共存 —— 像一场编排得当的快闪舞蹈。当这些选择由安全基础设施支撑时,环境与健康收益是可以量化的。76

从德国高速公路到荷兰骑行道,我最大的领悟是:成功不是你开的车有多大,而是你能否选对工具。 真正的成功不是财富堆积,而是能在日常小事中找到快乐 —— 比如迎风穿越郁金香田,或用一辆朴素的荷兰车超越一辆跑车 —— 又或者用1.80米长的自行车,拉着4.20米长的皮划艇。

为改变发声

骑车不只是环保,它也是通向健康的方式。 把自行车当作“人生健身房” —— 每天免费获得健康与快乐。

如何将个人福祉与社区行动结合?

倡导: 联系当地官员,推动更友好的骑行政策。你的声音会影响整个社区。

以身作则: 把开车换成骑车,激励周围人。每次骑行都是锻炼,也是一种榜样。

参与团体: 加入社区骑行活动。它们传递骑行的乐趣与健康益处,推动改变。

宣传教育: 分享骑车带来的健康好处。知识是一种力量,也能激发他人参与。

争取安全: 安全的骑行基础设施至关重要。支持为更好骑行环境而奋斗的组织。

记录进步: 使用 App 追踪你的健康成果。庆祝自己的努力,激发持续动力。

我对中国的想法

我一直非常欣赏中国的骑行传统 —— 不论是老人在胡同间慢骑,还是快节奏城市中的送餐小哥,自行车曾是中国的骄傲。
但如今,中国社会越来越崇尚西方的汽车文化 —— 这让我感到遗憾。汽车不仅让城市变堵,更加剧了环境污染。我们都应该反思:
是否真有必要为了“面子”或身份象征而买车?是不是时候放下这些表象,选择更清洁、更智慧的出行方式?

我相信,中国依然有能力再次成为绿色出行的榜样 —— 只要我们愿意多骑一公里,少开一升油。

是时候,我们所有人都重新思考“自由”与“成功”的真正含义了。

参考资料

Footnotes

  1. Michael Jakob Mögele(慕尼黑大学)。区域汽车文化的再生产与变迁。https://edoc.ub.uni-muenchen.de/29811/7/Moegele_Michael_Jakob.pdf
  2. Kurt Möser. AUTO.KULTUR.GESCHICHTE(2013)。https://zeithistorische-forschungen.de/sites/default/files/medien/material/2017-3/Moeser_2013.pdf 2
  3. 德国联邦环境署(2023)。媒体中的出行——NaMoW。https://www.umweltbundesamt.de/sites/default/files/medien/11740/publikationen/2023-04-17_texte_56-2023_namow_mobilitaet_in_den_medien.pdf
  4. IWU(1999)。荷兰与德国骑行比较研究。https://www.iwu.de/fileadmin/publikationen/verkehr/1999_IWU_FladeEtAl_Fahrradfahren-in-den-Niederlanden-und-in-Deutschland.pdf
  5. 荷兰骑行文化(事实与发展)。https://marc-wuebbenhorst.de/onewebmedia/Radkultur-NL.pdf
  6. Wuppertal 研究所(2023)。可持续交通:战略与措施。https://epub.wupperinst.org/frontdoor/deliver/index/docId/7747/file/7747_Nachhaltige_Mobilitaet.pdf 2
  7. 德国联邦环境署。汽车、火车、轮船等的环境友好性比较。https://www.umweltbundesamt.de/themen/verkehr/wie-umweltfreundlich-sind-auto-zug-schiff-co-im